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皖发改创新规〔20172号)《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实验室由依托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联合建设单位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基于双方多年校企合作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本工程实验室凝聚国内顶尖研究学者和企业技术专家,主要进行先进功能薄膜产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依托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技术创新源头和技术依托,将为工程实验室的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和制定路线,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成果转化单位,主要对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一条 为发展先进功能薄膜关键技术,促进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程实验室设置四个研究部,分别是高分子薄膜材料化学物理基础研究部,高分子薄膜加工与服役工艺研发部,高分子薄膜加工与服役装备研发部和高分子薄膜工艺与装备成果转化部。并实行负责人制。

第二条 工程实验室主要机构及其职责:

(一)技术委员会:根据拟突破先进功能薄膜加工制造关键技术,聘请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任期 4 年,企业界人数不低于 1/3。技术委员会对研究方向、技术路线作出评价和改进意见,参与年度工作、课题评审等。

(二)实验室主任:工程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持工程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工程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管理委员会通过,报主管部门核准。工程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审议和批准财务预决算等。

(三)高分子薄膜材料化学物理基础研究部:聚焦高分子薄膜研究前沿,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型高分子合成和加工方法,为新型高性能高分子薄膜做技术储备;

(四)高分子薄膜加工与服役工艺研发部:聚焦高分子生产工艺优化与新型工艺的开发,积极与国内高分子薄膜生产厂商合作,突破工艺瓶颈,提高薄膜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分子薄膜加工与服役装备研发部:紧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高分子薄膜加工生产设备,实现实验装备的自给自足,并开发新型的加工设备;

(六)高分子薄膜工艺与装备成果转化部:实现装备的市场化,积极促进产品的成果转化,与成套实验装备的升级。


第三章 人才激励机制

第一条 为提升实验室管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稳定人才队伍,发现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激励全体工作人员,人才激励机制将为工程实验室发展和人才个人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第二条 工程实验室具体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工作考核办法与评价激励机制如下:

(一)引导研发团队面向工程应用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对各级部门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创新考核,鼓励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内部评价考核体系,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面向或进入企业创新、转化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 70%

(二)对技术人员采取晋升激励措施,将技术人员分为初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并分别制定了定期考核制度和相关薪酬结构。

(三)为每个工作人员根据个人兴趣和工作需要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根据实验室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四)严格遵循安徽省、合肥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各项政策,根据引进人才层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工程实验室创新水平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与可持续发展。

(五)实行个人工作与团队项目结合的考核制,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结合,个人工作纳入项目绩效考核范围,根据个人贡献和团队贡献分级评定绩效等级,形成绩效激励制度。

(六)注重团队成员的“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激励,进一步提高人才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幸福度,从而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建立一支高度协调、高素质、高绩效的工程实验室核心团队。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一条 工程实验室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条 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确保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须结合我国先进功能薄膜加工制造技术发展的需要,与课题产品的生产、使用单位密切结合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使科技成果尽快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坚持市场化取向,建立扎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载体。

第三条 在合作过程中应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力义务,让研发者最大程度的降低研发风险性;围绕科研项目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多元化合作,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坚持紧密性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深度。

第四条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应积极推行紧密型的合作形式,使研发机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使双方在资金、

技术、设施、人力以及管理等方面有序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各方在技术、资金、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追求,增强合作的紧密度,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引导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发展;坚持全方位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


第五章 开放共享机制

第一条 工程实验室围绕总体建设目标,整合相关资源,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包括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图书文献、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开放共享,形成信息汇聚、资源开放、人才流动、成果共享、运行高效的安徽省先进功能薄膜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条 在科研成果共享方面,统一管理实验室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平台,并协调完成实验室内部成果共享或对外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成果使用费用由实验室、持有者、使用者三方协商确定。实验室内科研团队对科研成果具有优先使用权,使用费用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第三条 在科学仪器共享方面,本着“分散安置、独立管理、开放共享”原则,实行“专管人员+仪器专家+实验工程师”的工作模式,促进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高效利用、高质维护。明确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根据来源的不同,确定权、责关系,设备购置者拥有优先使用权,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立科研仪器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公开。将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主要功能、所在地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基本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手段全面公开,让实验室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掌握设备的全部信息。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预约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

第四条 在科研技术人员共享方面,科研技术人员实行“项目制的短期借用机制”,由借用方提出项目任务和标准,并提供相应的劳务报酬。依托科研技术人员的动态流动信息平台,及时了解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态,科研技术人员需优先满足工程实验室科研课题的需要。